(一)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塔基施工时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塔基附近敏感点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输电线路架设跨距长、点分散且作业时间较短(每个塔基的施工时间仅为2个月左右),施工影响范围较小。项目输电线路施工过程应禁止夜间(22:00-次日6:00)进行除抢修、抢险之外的其他任何施工作业,避免在昼间午休时间(12:00-14:00)进行高噪声施工,避免高噪声设备同时运行;在施工塔基附近先行设置高度不小于2.5m的临时隔声围屏;施工前应告知当地居民,产生噪声的设备尽可能安装在远离敏感点的位置,通过加快施工作业缩短噪声影响时间,进一步减轻对居民的影响。落实上述措施后,项目输电线路施工不会对施工区域周边声环境及环境敏感点造成长期的明显影响。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输电线路的施工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也随之消失。 2. 施工扬尘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施工期扬尘主要为汽车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塔基附近,并呈现时间短、扬尘量及扬尘范围小的特点。项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扬尘防治措施,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影响较小,且能够在施工结束后短时间内恢复。 3. 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建筑垃圾包括新建和拆除线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导线、金具等工程废料等。导线、金具等工程废料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正规机构进行回收处理;对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理处置。项目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各固体废物均有相应的处置方式,不直接排放至外界环境,项目认真落实各固废的处置,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可以接受的程度,对外界环境影响不明显。 4.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施工生产废水,项目应在线路施工工地的外围设置围挡设施和修建临时排水沟,并在工地适当位置设置简易沉砂池对施工废水进行沉砂处理后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当地民房,且停留时间较短并不会新增大量生活污水,产生的生活污水可纳入当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只要项目严格落实各项施工废水防治措施后,项目工程施工建设不会对周边地表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以高跨走线的形式跨越生态保护红线,且施工期拆除110kV都思线#51、#57~#60旧塔采用自上而下逐段拆除的施工工艺,生态保护红线内无永久、临时占地,因此工程建设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主要是施工人员进出生态保护红线的有限人为活动,该部分植被生物量损失相对较小,而且为当地常见物种,不会涉及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破坏。工程建设虽在短期内会对施工区域周边局部范围的动植物资源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影响性质和程度并不严重,严格落实相应的保护与恢复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会在工程施工结束后得到有效减缓和消除,不会对区域动植物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影响。 项目线路正常运行对线下植物资源无影响,也不会对区域植被群落造成连续分割,不会使工程沿线林地产生边缘效应。因此项目建设后对区域生态系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均较小,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承受,生态系统依然保持稳定。同时工程将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影响防护措施,将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项目施工期对生态产生的影响不会改变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随着施工结束而逐渐恢复。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运行期不产生废气,不会对线路沿线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2.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运行期不产生废水,不会对线路沿线水环境造成影响。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架空输电线路的噪声属于电晕放电产生的噪声。 通过类比监测预测分析,项目4条输电线路建成后,昼间噪声及夜间噪声预测值分别满足相应的《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4a类标准要求。根据类比结果,项目迁改后新建架空线路运行期沿线声环境关心点处的噪声能够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要求。 综上,项目运营期不会对工程周围声环境及声环境关心点造成明显影响。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运行期无固体废物产生,对外环境无影响。 5.生态保护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建成后,永久占地内植被完全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塔基硬化地面及其辅助设施,形成建筑用地类型。但项目塔基永久占地面积较小,不会对区域植物资源及其物种多样性造成明显影响。 项目工程运营期线路架空敷设正常运行,对线下植物资源无影响,也不会对区域植被群落造成连续分割,不会使工程沿线林地产生边缘效应。线路运行不会影响线行下方动物生境,对动物资源无明显影响。通过类比调查和分析,鸟类与高压线发生碰撞的几率不大,高压输电线路下方的植被和附近区域植被未见差别,线路附近的当地居民也反映未发现输电线路对农业生产、家禽家畜饲养繁殖造成影响的迹象。 项目在生态红线范围及湿地范围无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以架空无害化方式通过,在采取响应措施后,不会对生态红线和实湿地生态系统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6.电磁污染治理措施及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分析,项目为输变电工程,运营期产生工频电场及工频磁场。输电线严格按规范设计、保证导线对地高度,对导线和金具等采取要求较高的加工工艺,减少电磁环境影响。 根据类比监测评价及模型预测评价,项目建成投运后,项目评价范围内各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处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均分别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4000V/m和100μT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 综合分析,项目工程运行期对周边不会产生明显的电磁环境影响。 |